内容页搜索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百姓一方风情。随着地域开发、社会进步,吴江东部的民情风俗,在莘塔集镇北元荡周边地域沿袭流传:有传统的岁时习俗,有日常的生活习俗,有交际的礼仪习俗。

一、岁时习俗

()春节

大年初一,为农历一岁之首,是民间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午夜子时零点始,每人长了一岁。为祈求新的一年有好兆头,家家户户都燃放爆竹,并抢在一年的最先时刻零时燃放,以求新的一年事事领先、处处吉利。信奉神佛的人会赶往庙宇去争烧头香,向佛祖祈求、祷告、许愿,保护自己及家人安康、福运。清晨起来,先要到河港边去提两桶水,意谓“有进水”。早晨起身要穿戴新的衣帽、鞋袜,从头到脚一身新。接着泡喝糖汤,早餐要吃加放白糖的“灯圆”(用糯米粉揉成的圆粒),以示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这一天,人们通常不做客、不扫地、不倒水、不动刀,意表财气不外流,合家生活和美。亲友、邻里见面互相问好,共祝新年愉快,相处和睦。进入21世纪,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惜时度日,有些人家在年初一就开始走动作客。年初二起,各家各户开始走亲访友,作客拜年。用丰盛的酒菜及茶点招待亲戚朋友,表达亲谊之情。

年初五,是传统的“路头生日”(即财神生日),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点烛,燃放爆竹,通神“接路头”。是日,办酒设宴请客,称为“路头酒”。

农历正月半过后,新春佳节已过,人们开始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重民间习俗,十分重视传统节日。19491223日,国家政务院规定春节放假3天。90年代,国家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实行双休日,经调休安排,形成连续7天的春节长假。人们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工作,大都要按传统习俗赶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正月半,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旧时,村上都要集资请剧团在此日演戏,夜晚闹元宵,各家置备各式灯笼、火把,入夜点亮,或悬挂,或手提,以示欢乐庆祝。是日,各家各户都制作糯米汤圆”,或肉馅,或豆沙馅,当作早餐、晚餐,以表万事圆满,团团圆圆。90年代始,人们大都直接去商店购买食用,沿袭至今。是晚,村上有放野火、烧田财的习俗,待天黑点燃火把,在田头奔跑叫唤:炱炱田角落,亩收三石六,祈求年内庄稼有个好收成。此俗谓烧荒耕种,既给人以乐趣,又利于除虫灭病。至今,民间仍沿袭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自提倡保护环境,放野火的人大大减少。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一般人家都要磨粉蒸煎撑腰糕,因”“同音,寓高寿、高升等佳意。说食用此糕有强身健腰功用,可免劳作时腰酸背疼。至2016年,此俗仍沿袭。

(四)清明节

每年公历45日(有时是44日)为清明节。节日或节前数天,各家都要去祖坟上祭祀扫墓,以表对先人的悼念。新丧人家都选择清明正日,为亡故者举办落葬入土仪式。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人们扫墓同时,还能领略田野风光,此谓游春踏青

新中国成立后,村上学校还组织学生去当地烈士墓地开展祭扫活动,敬献自行编织的花圈,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三月半、三月二十八

农历三月半和三月二十八日是农村传统节讯,旧例村上要搭台演戏三天,称草台戏。不少村民摇船赶往莘塔、周庄等集镇去看戏,凑热闹。进入21世纪,元荡村民自行集资聘剧团到村演出,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六)立夏日

立夏日,又叫新生日。是日,人们有称重习俗,传说可免疰夏。还时兴吃鲜嫩清香的青蚕豆,算是时鲜货。村里在校学生还盛行到郊野烧豆饭,被称烧野米饭。不少人家还爱做麦芽塌饼,此饼主料为米粉、麦芽粉、草头(佛耳草),讲究者还用豆沙加糖作馅,经蒸、煎而成,软糯可口。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旧称端阳节。按俗各家门口都要挂插菖蒲、蓬艾、连梗、蒜头,以避邪驱毒。还要吃黄鱼、鳝鱼、咸鸭蛋等应时菜肴,饮雄黄酒,煮雄黄豆,裹粽子。午时,在屋内点烧苍术白芷。端午节前后,农村进入晚稻插秧农忙季节,趁农田上水,年轻人会在入夜后,去“照火鳝”(点着火把去捕捉鳝鱼),改善生活,以获趣乐。至2016年,民间仍保留吃粽子、烟熏除害等习俗。

(八)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俗称猫狗生日。气候进入盛夏,人们常把猫、狗抛入河中洗浴。元荡村域民间有吃面条的习俗,并形成口头禅:六月六,买条面来落一落。民间还流传六月六,晒得鸭蛋熟的农谚,家家户户都会借此强烈光照,曝晒衣服,以免虫蛀霉变。至2016年,此俗仍沿袭流行。

(九)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亦称乞巧节,相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后形成民间传统的情人节。人们在夜晚有遥望天河(银河)及牛郎织女两星的习俗。此时正值盛夏酷暑,历代传承有吃西瓜解暑渴的说法。元荡村域有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的俗语。至2016年,七月七吃西瓜的习俗仍沿袭。

(十)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亡人节,俗称鬼节。各家各户在节前都祭祀祖先,新丧人家则要以羹饭祭奠新亡人。6070年代,此俗淡化。80年代起,此祭祀祖先之举又有恢复,称为过七月半

(十一)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生日。入夜,各家在门前、路上点烛插香,谓之烧地藏香。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因涉迷信而废止。至2016年,村民中年轻人对此俗不甚清楚,点烧地藏香的习俗仍沿袭。

(十二)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半。值此佳节,家家户户都购置月饼、鲜菱、芋艿、瓜果等时令食品享用。入夜,在家设案,点香燃烛,供斋月宫,悠闲赏月。在品尝月饼、果品同时,大人会给小孩讲述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遥祝远方亲人的平安、健康,祈求今后全家生活会像月亮一样美好圆满。中秋佳节前,亲友间常互赠月饼,小辈们则更须购买月饼,孝敬父母或长辈。新中国成立后,馈赠、品尝月饼的习俗仍盛行。至2016年,给亲朋好友赠送月饼成为增进感情的方式,一些私营企业逢此中秋节,给员工发月饼和水果,以鼓励职工积极性,给老年人发月饼以回报社会,以示祥和。是年,元荡村民送月饼品尝月饼的习俗盛行。

(十三)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旧时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意谓老人高(糕)寿,小孩长高(糕)。此时,新糯米刚收,流传烧吃糯米饭的习俗,留下九月九,糯米饭烧来韧皱皱的谚语。1988年始,国家将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表达对老年人的敬重。至2016年,元荡村还提倡尊老敬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给孤寡老人予生活补助,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福利及娱乐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十四)冬至节

每年公历1222日前后为冬至日,为三大鬼节之一。节前各家都要置备菜肴郑重祭祀祖先,称敬上祖。当年有丧亡人家,更要举办祭奠仪式,称新冬至。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还流传长到冬至夜”“困觉要拣冬至夜的俗语。冬至开始,气候转入寒冷,流传冬至起九的说法,表示数九寒冬开始了。至2016年,此习俗在元荡村仍沿袭。

(十五)小年夜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夜。家家户户都有做团子的习俗,旧时,各家还要献灶献灶送灶,以敬灶神。相传此日系灶君老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之日。是日前,一般人家都要搞卫生,谓之掸烟尘,有除晦气,干干净净过新年的意思。并自此起办年货,以迎新年。至2016年,元荡村民做团子、掸烟尘等习俗仍盛行。

(十六)除夕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又称大年夜。民间讲究过年礼仪,家家都要贴春联、贴福字、挂年画,以迎新一年的好光景,更要备足丰盛菜肴,合家欢乐团圆吃年夜饭。凡外出亲人都要赶回家团聚过年。年夜饭菜肴讲究口彩以图吉利。如蹄子意提之(升高),肉圆喻团团圆圆,鱼为年年有余(鱼),粉丝谓长长利市,青菜则青有彩头。饭后,长辈要给晚辈(一般是未成年)压岁钱,又叫百岁钱。是夜,各家灯火通明,全家围坐品茶叙谈,等待子时,名谓守岁。还要鸣放爆竹(即放高升),辞旧迎新。1983年起,除夕晚上各家都会团聚一起,观看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午夜零点起,爆竹声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欢庆中意味新的一年将步步高升。随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鸣放高升的同时,还燃放各种礼花焰火,夜空五光十色,蔚为壮观。

二、生活习俗

元荡村民的生活习俗主要表现在衣(穿着服饰)、食(饮食习惯)、住(房屋居住)、行(车船使用)上。

(一)衣着

衣着服饰源于衣料。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取用不同的衣料来制作服装。旧时流行土布,一些人家还纺纱织布,称作杜经布。有白色、格子、条纹等不同坯布,经染色形成不同颜色。平民人家以此布料制作衣裳,有身份地位或家境条件好的人家则选择丝绸、毛麻来缝制衣裤。清末民初,乡村集镇始现洋布,花色品种繁多,质地光表细洁,讲究的还有呢绒毛料,以此制作的衣服很有气派。

旧时,衣服款式单纯,是按男女性别及四时季节来分。男式的衣服大都是对襟衣衫、折腰裤。按季节变化在夏季穿单薄短衫裤,春秋穿夹衣裤,冬季穿棉衣裤。农村还流行作裙,男子脚穿布袜及玄色圆口布底鞋,下地劳作则穿自行编织的草鞋、蒲鞋,甚至赤脚。雨天头戴斗笠(也称箬帽),身穿簑衣(有草编、棕编)或手撑油纸(布)伞,脚穿蒲鞋。冬季则穿蚌壳棉鞋或芦花蒲鞋。女式的衣服都是斜襟衫裤或长裙,色调较为鲜艳,脚穿绣花的搭襻鞋子,裹脚老妪还有穿尖头的小脚鞋子。民国时期,穿着服饰以人的等级身份区分。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化较大,人们穿着都比较朴素大方。男性分别内穿白衬衫、灰衬衫、西式长裤;外套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色泽以蓝、灰、黑为主,较为单调。冬季则头戴八角帽、呢绒帽,年轻女性则头包花毛巾,年老的则系色调单一的头巾。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盛行草绿色的军装、军帽、军鞋,仿制的服饰把年轻男女装扮成军人模样。70年代中期,服装面料常用维尼龙、涤纶、涤棉等化学纤维织物,色泽鲜艳亮丽,穿着挺括。男式上衣又重新流行传统的中山装、青年装。80年代后期起,男女外装逐渐流行西装(也称洋装)、连衣裙、呢大衣、滑雪衫、夹克衫、运动衫、牛仔服。衣料逐渐追求质优价高的真丝、皮革、呢绒,款式适时变化翻新。随经济状况改善、收入水平提高,流行起款式新颕、时尚的品牌服装及保暖、舒适的耐克球鞋、皮鞋。年轻女子的服饰则更加靓丽,还配以入时的高跟、半高跟皮鞋。服饰衣着无明显城乡差别。在籍学生则穿着同一款式的校服。至2016年,元荡村民大都穿款式新颖的各式外套,内穿鲜艳亮丽、轻柔舒适的羊绒衫;保暖性能好的羽绒服遍及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各式皮鞋、保暖鞋为人们日常用鞋,随处可见。

(二)饮食

元荡村地域是以农为主,栽种水稻的地区。人们日常主食大米。一日三餐,或一餐粥两餐饭,或两餐粥一餐饭。旧时,人们生活水平差异大。富有人家鱼肉荤腥,不足为奇,菜肴讲究时鲜口味;普通人家荤素搭配,平时比较俭朴,只在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客人时,舍得买鱼肉鸡鸭;贫困家庭,饮食清苦简单,青菜萝卜,蔬菜为主,螺蛳蚬子算作荤腥。

农村中通常都要腌菜、制酱,家家备有菜缸、酱瓮,作为日常主要菜肴、佐料。流行的俗话是:呒啥吃头,摸摸菜缸,黄瓜咸菜,家常便饭。

三餐之外,家中会依时俗自制各类传统点心。主要有团子、粽子、方糕、面饼等,也有去集镇商家买各类糕点,有炒米糕、状元糕、云片糕、定榫糕、月饼、酒酿饼、鸡蛋糕、袜底酥、老爷饼,用在两餐之间,辅以充饥。

元荡村域有口味鲜美独特的传统菜肴红烧蹄子、方肉、红烧鳗鲡、鸡笃面筋、黄鳝咸肉面筋汤、糖醋鳜鱼、银鱼炒蛋、塞肉田螺、菜花鱼(即塘鳢鱼)炖蛋、八宝鸭、八宝肚等,均属菜中上品,一般都是逢年过节享用。改革开放后,人们依家庭经济条件及口味喜好,选择菜肴荤素搭配,吃食讲究营养配套、口味鲜美。平时家庭餐桌上的菜肴是荤菜天天有;逢年过节或操办红白婚丧事,则更为丰盛。餐桌也由传统的八仙桌改用圆台,讲究冷盆、热炒、大菜,诱人的菜肴堆满圆桌,操厨师傅的烹饪技艺愈益精熟,饮喝的酒类也渐趋保健高档。除少数特困人家,一般家庭的饮食与旧时富有人家相差无几。

喝茶是历史悠久的生活习俗。元荡村域人们饮用的茶叶,通常是红茶、绿茶两种,清香味醇。茶叶的档次高低差异甚大,各依家境条件不同选择优劣。人们除了在家中自备饮品以外,还流行串门请吃阿婆茶。常是中老年妇女在农闲时分,或逢年过节,或操办家事期间,自集茶会,轮流主办。一般都招呼、唤请前场后宅、东邻西舍或交往密切、情谊较深的阿婆们,聚集家中客厅或厨房,喝茶闲聊,谈天说地。主家备有佐茶食品,早先通常是腌菜、酱瓜、酥豆,兼有糕点、熟食之类。随生活水平提高,还买上糖果、瓜子、蜜饯、糕饼、水果之类用以佐茶,显得更为客气、热情。聊天内容多、话题广,天南地北,所见所闻,有家庭琐事,也有趣闻轶事,漫无边际。此阿婆茶成为元荡村民气氛温馨和谐的家庭社交方式。男性老人有吃早茶习惯。通常是早上起来在自己家里煮水泡茶,独个儿喝茶吸烟,有时伴以茶食糕点,静心饮喝品尝,养神修性,思索生计。也有人早上起身,洗刷后出门去邻近的集镇茶馆,泡上一壶茶,边喝边聊,借以与茶友交流信息,沟通联络,称之为聆市面。返回前顺便为家里采办一些物品以供需用。新中国成立后,集镇茶馆店及茶客相应减少,人们大都改为在家饮用。90年代后期,村民饮茶一般选用绿茶,很少用红茶。对茶叶的需求档次渐高,大多热衷于春季新茶。往集镇饮茶的,大都是年轻人或是经商人,档次费用较高,借以娱乐或洽谈生意。至2016年,元荡村民喝茶习俗仍沿袭。

(三)住房

旧时,农村的住房大都是砖木结构,屋面大都是四六戗(也称额六舍),中间一间称客堂(或叫厢屋),东、西次间作卧室或厨房,也有人家在次间前接横屋,或后接拖梢。建造时,木柱、木架、木梁构成框架,再砌砖墙,盖瓦成屋。少数富有人家则择地建造墙门,内有厅堂和石板或砖铺天井,两侧有厢房或过道沟通前后。一般人家的房屋,客厅、卧室、厨房齐备,居住条件尚可。贫苦人家则住房狭窄简陋,甚而搭建泥墙草房居用,条件甚差。农村住房平房为主,少见楼屋,大都是自有房屋。一般是面南坐北建造的三开间七路头九路头路头指进深所架的梁数)。屋前都有场地,面南朝阳,用于堆晒各类物品。

40年代初,日军在元荡村域扫荡,村民住房毁损严重,特别是南灶的几个自然村更是少见砖瓦房,村民普遍盖建泥墙草顶的茅草房居住。

70年代起,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建造的住房大都是搁梁摊瓦平房,被称硬山头,大都是五路头”“七路头197210月,元荡村域吴家村村民迮巧生始建楼房,两楼两底,面积130平方米。80年代中期起,随经济好转,收入增加,逐渐掀起建楼房热,翻建、新建简易楼房日趋普遍。1990年前后,建楼房达到高潮,所建楼房高大宽敞,白墙黑瓦,通风采光,美观大方,讲究实惠。不少人家的场地浇成混凝土水泥场,并在四周建围墙,显得更为安全实用。90年代中后期起,富有人家陆续建造别墅,房顶为庑殿式(四六戗),屋面取用紫红色琉璃瓦(陶瓦)铺盖,外墙贴上马赛克或瓷墙砖,内屋依各自需求不同,讲究装潢配置。既享受舒适,又富丽堂皇。21世纪起,元荡村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征用大量土地,村民旧房拆迁,肖田自然村村民普遍翻建新房。至2016年,元荡村新建的元荡小区建造大、中、小各型的豪华气派别墅86幢,有248户村民在莘塔、芦墟、吴江、苏州等地购置商品房29760平方米。村民人均住房面积82平方米,居住条件优裕。

(四)出行

元荡村域属水网地区,荡漾河港甚多,除东濒广阔元荡外,各自然村内都有河港川溪流经。新中国成立前后,人们外出走动遇到荡漾江河,会有不小麻烦。亲友间走动,或是上街买卖物品,不是靠船只就是靠两腿步行。动用船只,划船的工具主要是橹、桨和竹篙,把橹摇船、借风张帆是行驶的重要方式。凡步行则要往来于阡陌之间,逢河需摆渡,外出行走往来的办事效率极低。70年代,农船改装成机动船,安装抽水机成冲水机船,或装上螺旋桨成挂机船,用机动船行驶方便不少。80年代,随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自行车逐渐普及起来,农村的小道加宽成可以骑自行车甚至是摩托车的乡道。这些乡道经不断的改良、加宽、加固,方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走动往来。90年代,为发展经济,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修筑公路,深入到各行政村,甚至是自然村。人们外出行走不再依靠船只或步行,而主要依靠骑驾车辆。19933月,元荡村民庄土林始购桑塔纳牌轿车,价值12万元。从自行车到摩托车,进而发展为汽车。元荡村域流传这样的说法:“60年代靠船和腿,70年代用机船,80年代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20世纪末期小汽车。进入21世纪,自行车几乎家家有,摩托车普遍有。2003年后,小汽车不稀奇。2008年,汾湖公交车穿越元荡村,元荡村中设有四个公交站。不会用车的老人、妇女或儿童,外出往来乘坐公交车。至2016年,元荡村村民拥有轿车759辆,摩托车、电瓶车1318辆。提倡绿色环保,使用自行车的人多起来,元荡村共有自行车、三轮车1096辆。

三、礼仪习俗

人们生存、繁衍中,社会交际时,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交往之中讲求礼节仪俗。元荡村域世代盛传并沿袭的礼仪习俗主要有婚嫁、生育、庆寿、丧葬、建房、探病、寿头发等习俗。

(一)婚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类生存繁衍、世代相传的大事。旧时,婚姻包办的居多,大都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俗操办。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婚姻自由,一些男女经自由恋爱结为夫妻,也有通过媒人介绍后成亲的。

1.提亲

大都是男方父母先有意图,或者是媒人认为两家门户相当,比较匹配,竭力撮合,经男方赞成,便央请媒人去女家提亲。经女方应允后,将婚嫁女子的姓名和农历出生时的天支地干编排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辰)交由媒人送达男家,称为发帖子。经阴阳先生测字算命推定,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即无冲撞”“相克,便可确认双方可以攀亲。新中国成立后,媒人被称介绍人,用生辰八字算命定婚姻的现象逐渐消失。随时代进步,介绍人会在女方应允后,陪同女方前往男家看亲,了解攀亲男子的长相、人品及家境状况。或经介绍人传话,男女相约在一定时间、地点见面吃茶,甚至吃饭。

2.定亲

在男女双方都同意婚事后,男方委托媒人去女方送聘金、饰物等彩礼,俗称担小盘,女方收受礼物称纳彩,男女双方婚事自此不能轻易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婚姻法,定亲时一对新人要拍双人照,也称结婚照。相当多的人家在定亲之日设办酒席款待亲戚朋友以庆贺,事后还要给亲友乡邻送发糖果、糕点,告知婚姻关系初步确定下来,此谓定亲

3.通讯

定亲后,男方要确定结婚日期,委托介绍人通知女方,叫做通讯(旧称启话)。男方要备足彩礼,礼金,由介绍人送往女家,此谓担大盘。女方收受也称纳彩。通讯后,男女双方都要筹备喜事。男方要粉刷新房,置备大件家具,布置装饰房间;女方要置备床上用品等各种嫁妆物品。随生活水平提高,男方担盘的数额越来越大,女方陪嫁的嫁妆档次也越来越高。

4.请酒、送人情

新人举行婚礼前个把月,双方家长要提着糕点、礼物逐家走访亲戚,发送请柬,告知确切的结婚日期,相邀前来吃喜酒。被请人家则要送人情人情大都是礼金,也有送物品的。若不往请酒或请酒后被请人家不送人情,则表示亲戚关系断了,自此不再来往。元荡村民的自族亲戚,称本家请酒都是事先告知,往往都是口头通知。

5.结婚

元荡村人称结婚为好日,是结婚礼仪中最隆重的活动。前一天,男方请厨师、邻居筹备菜肴、用具、礼品。至亲及远道亲戚则提前来协办喜事,此谓隔夜落桌。女方则在亲友帮助下,打点备理新娘的一切陪嫁物品。正日早晨,男方准备花轿或扎彩亲船,随媒人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来回路上,有贺喜的乡亲凑热闹,用竹竿、长凳拦住迎亲,或在河浜中用船横阻讨亲船,索要彩头(通常是指香烟、糖果,甚至红包),此谓拦亲。结婚当天,是新娘人生中最风光的一天。出嫁之前要梳妆打扮,修面画眉,穿吉服(嫁衣)、戴珠冠。旧时,迎亲彩船到达后,新娘要用红巾盖头,逐个向长辈道别。母亲热泪送女,女儿哭别母亲,元荡村人称之为哭发。然后由女家兄弟抱上亲船或花轿。亲船或花轿在离开女家启行或返回男家时,都要鸣放爆竹,以信号示欢庆祝贺。新娘迎到男家后,要按时在大厅(或客堂)举行婚礼仪式。在主婚人、证婚人主持下,司仪(掌礼先生)高唱婚礼仪程,先参拜天地,再跪拜父母,后夫妻对拜,最后新郎新娘手牵着同心结的红绸带,在男女傧相引导下送入洞房。进入新房后,新郎用秤杆为新娘挑去红盖头,俗称挑方巾。然后用餐,喝交杯酒,吃同台饭。民国时期,新娘盖红头巾之俗渐被取消。婚礼酒宴中,新娘在喜娘搀伴下,挨个拜见并尊称男方长辈,长辈则要当场递送红包,称见面钿(或称见仪)。新中国成立后,大都由婆婆引领着新郎、新娘给客人敬烟敬酒,逐个叫应亲戚,年辈长于新人的各房亲戚都要送上见面钿。饭后,亲友、宾客一般都要认新房,夜晚还要闹新房。此时嬉笑打闹,不受长幼辈分限制,正如元荡村域流行的戏言:三朝新房无大小,八十岁公公可在床上豁虎跳。婚礼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到男家去探望,称望朝,男家要盛宴款待舅郎。望朝之意,表示男女亲家自此要常来常往,保持亲密情谊。新婚三天后,小夫妻要去女家做客,称之回门回门之日,新郎新娘衣冠整新,双双提着厚礼,去女家拜见岳父母及女方亲友,酒席之间,新郎要对女家长辈亲戚一一叫应,并接受女方年长者给予的见面钿


18-1 元荡村民婚礼(摄于2016年2月)

随时代变化,讨亲方式也有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一般不用花轿,采用亲船。即使邻居也不能走路步行,必须要用亲船迎娶。60年代中期起,移风易俗。多数人家为节省开支,简化结婚程式。酒席通常办一天,且男女两家安排在同一天。新娘兄弟的望朝,一般都随讨亲后前往。新婚夫妻的回门则安排在下午,晚上在女家吃回门酒,当晚即返回新房。70年代起,亲船多动用机船。改革开放后,结婚当天,新娘一般要去美容店烫发、化妆。90年代前后,时兴小轮船或小轿车、面包车,组成迎亲队伍。进入21世纪,元荡村人的迎亲队伍十分气派,十余辆彩车浩浩荡荡,多数还请人拍照、录像,酒席婚宴也大都备在酒楼、宾馆。

6.做女婿

做女婿,也称入赘,女家称讨女婿。一般是男方家庭弟兄多且经济条件差,婚姻形式与女子出嫁大致相同,喜事由女方主办。旧时,赘婿被人歧视,男方入赘后随女方改姓,后逐渐可以不改姓,子女则均随母姓。

7两头挂幡

男女双方在定亲时说定,结婚时到两家拜堂,这叫两头挂幡,意即兼祧两家后嗣。

8.并亲

由于家庭困难,无力抚养,将未成年的女儿或儿子送给另一家,称作养媳妇养女婿,到成婚年龄,主婚人家邀亲戚朋友、邻居,置办酒席以款待,当众宣布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婚姻形式逐渐消失。

9.换亲

换亲家庭一般经济状况都比较困难或身体有缺陷,难以为儿女操办婚事,经双方家庭商定、媒人说合,将一方的姐弟或兄妹分别与另一方的兄妹或姐弟成亲,以完成两个家庭间子女的婚事,被称为换亲

10.寡妇改嫁

旧时,已婚女子在丈夫死后成寡妇,要守节,不再结婚。若改嫁再婚被视为耻辱,且各式礼俗也被取消,只能悄悄走上男家。改嫁给小叔(丈夫的弟弟)的称叔接嫂。若有男方上门婚配寡妇的,叫钻火井

11.冲喜

已有婚约的男女双方到成婚年龄,在男方病重时,为达到消病除晦目的,举办婚礼,谓之冲喜。抑或男方父亲或母亲突然丧亡,由媒人出面经女方同意操办婚事,亦称冲喜冲喜意欲以喜气冲除病痛和晦气。此旧俗传承久远,往往要牺牲年轻女子的利益,使其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此俗被废止。

12.抱牌位做亲

有婚约的男方突然死亡,女方仍要履行婚约。在男家手捧未婚夫牌位跪拜结亲,终身守寡,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新中国成立后,此俗被废止。

13.纳妾

旧时,婚嫁中有纳妾(也称娶姨太太)习俗,一般流行于富户人家或有权势的人凭借财势娶小老婆。主要有两种情况:有正室没有生子,为传宗接代,另娶小老婆延续后代,也有少数有财势者喜新厌旧,诱骗、威逼年轻女子成妾。新中国成立后,此俗被废止。

14.抢亲

男女双方本有婚约,且到成婚年龄,男方没有经济能力操办迎娶婚事,与媒人商定,派亲属前往,将新娘劫持到男家,拜堂成亲,使生米煮成熟饭,造成婚姻事实,女方只得顺其自然。

(二)生育

旧时,民间生儿育女视为家庭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喜事。特别是新媳妇生头胎,尤为隆重。临产前月余,娘家至亲要来担糖作客,置备红糖、胡桃(核桃)、鱼肉、鸡蛋、粽子等食品及初生婴儿的毛衫、抱裙、尿布等物品前往祝贺。主家则要设筵席礼待客人,并将收受的粽子之类熟食分赠给邻舍,以预报喜讯。产妇生育大都在自己卧房,接产的妇女称老娘,都凭经验接生,缺乏医学知识,产妇生育会有很大风险。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门培训一些助产士,承担各村的接生工作。70年代中期后,产妇大都去医院作产前检查,并在医院分娩,提高安全系数,避免风险。婴孩满月时,要剃头(即理发),办满月酒,称做满月 婴孩出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前,要做端午。亲戚都要备糕点、粽子等食品及婴儿物品(鞋帽、衣衫之类)赠送。婴儿周岁时,主家要举办仪式招待亲戚。80年代后,父母出于对独生孩子宠爱,操办孩子的周岁生日更讲究排场。至2016年,元荡村民的生育习俗仍沿袭。

(三)庆寿

老人寿诞要举办一定仪式,叫做寿60岁花甲,儿孙小辈设酒宴为老人庆贺,并依辈分次第向寿翁寿母拜寿。大户人家更是场面热闹,放爆竹、点红烛、饮寿酒、吃寿面。前来庆贺的亲友都要携带礼品祝寿,寿翁寿母则要给小辈发放百岁钱,做寿人家要向邻里分送寿面。5070年代,此俗淡却。80年代,此俗逐渐时兴。老人逢60岁、66岁时,小辈要敬送蹄子以表孝心并祝健康。老人80岁高寿时,儿孙小辈会操办做寿仪式,以示孝心。2016年,元荡村民敬老习俗仍沿袭。

(四)丧葬

丧葬为人之终事。新中国成立前,以棺木土葬居多。俗话说:买棺盛殓,入土为安。丧事仪式的操办有简有繁,取决于死者的身份地位及家庭财力,其排场有三朝”“五朝”“七朝之分,操办程序大同小异。

1.报丧

死者家属将死讯通告亲友,称报丧,告知死者的死亡情由及后事打算。

2.遗体整理


18-2 元荡村民葬礼(摄于2016年12月)

死者家属雇请土作、剃头师傅为尸体理发、擦洗、穿戴,然后转放到客堂(厢屋)的板门上,头南脚北,用白布覆盖全身。

3.灵堂吊唁

丧家在客堂(厢屋)布置灵堂,家属披麻戴孝或身穿白衫白裙,迎候亲友前来向遗体行礼(跪拜或鞠躬),配偶、女子及至亲女眷须在遗体旁啼哭一场,以表内心悲痛与对前来吊唁者的回应。停丧时间一般为3天,也有57天的。死者的晚辈要身穿白衣或腰系白带守护灵堂,通宵陪夜,还要请和尚念经为死者超度

4.出丧(也叫出殡)送葬

停丧期满,遗体移入棺材,加盖定榫。然后,灵柩由雇请人员抬往墓地(也有抬至船上再运往墓地)。棺木一出大门,要掼甏以驱鬼魂、除晦气。一路上吹鼓手吹打哀乐,亲戚朋友啼哭随行,直到棺材落葬为止。新中国成立后,元荡村域普遍在西岑卖盐港边的荒地西七亩以坟墓形式集中落葬棺木,形成村上的西岑公墓。1968年起,移风易俗,提倡火化新俗,改土葬为遗体火化,丧家将遗体装入灵柩,用车船运往火葬场,待遗体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带回,待清明或冬至再择地树碑埋葬骨灰盒。1999年,西岑村利用面积50平方米的闲置五金厂厂房,改建为专供西岑村村民存放骨灰盒的安息堂。2013年,由村集体投资10余万元,改建西岑安息堂,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是年,安息堂存放骨灰盒150只,并由专人管理。至2016年,安息堂存放骨灰盒230只,有些人家则去苏州、同里等地的陵墓管理处购置墓穴,安放骨灰盒,让亡灵入土为安。

5.做七祭奠

出殡回来要设灵台(俗称座台),上置遗像、牌位(今安放骨灰盒、花圈)、焚香点烛,供奉拜祭亡灵。从死者丧亡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个,直到第7,共49天才告断七。每逢日,丧家都要做七,备酒菜、水果、糕点在死者灵台前祭奠。其中五七最为隆重,一些人家还要延请僧人(和尚)做佛事,超度亡灵。新中国成立后,丧礼简化,丧事简办,骨灰盒安葬通常选择清明或冬至正日操办。至2016年,元荡村人做七习俗仍沿袭。

(五)建房

建造房屋是百年大计,被看作重大喜事。主人创业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工程进入上梁阶段要举行庆贺仪式。把作师傅架梁,把扎有红布悬挂万年青的正梁放到山墙后,要高登大梁,手端大盘,把盘中的馒头、糕团、钱币从大梁上散抛下来,让众人纷抢,同时鸣放高升(即爆仗),这就是抛梁。此日,亲朋好友要携带礼品、礼金前往祝贺。主家则要设宴款待亲友及泥木工匠,吃上梁酒80年代起,村民建房,事前要办好建房审批手续,常采用双包单包方式,请有合格资质的建筑单位或工匠建房。

新屋落成,主人要择定日期进屋,称办进屋酒。是日,邀请亲戚朋友盛宴款待,表示答谢,并庆贺自己大功告成。亲戚朋友均要馈赠礼品、礼金表示祝贺,女方至亲还要烧送有各类物品的藏饭以祝家业兴旺。8090年代,办进屋酒之俗逐渐恢复。2000年后,亲友赠送的礼物及主家的答谢越显奢华。

(六)探病

探病,历来是元荡村民的优良传统。元荡村民注重感情,对自己长辈孝顺,对亲友关切。一旦长辈不测有病,总会前往探病,盘绕膝下,问长问短,照料备至。听闻亲友患病,也会在百忙中带上利于康复的营养物品,上午抽时间前去慰问,询问病情,送上温暖,祝病者早日康复。至2016年,元荡村此习俗十分盛行。

(七)寿头发

元荡村域有寿头发的习俗。民间有十三、十四不寿头,一世呒出头,还有十四娘,廿八婆,三十六岁做太婆的说法。女孩到了13岁,表明已经可以攀亲嫁人,结婚生子。为人父母要为自己女儿举办寿头发形式,形式一办,就会有媒婆前来说亲,促成婚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此俗得到抑制。女孩在13岁,正值读书上进的少女阶段。社会的进步,让父母懂事明理,让世人公认,女孩不应早涉婚姻。至2016年,元荡村早婚现象消失,村民中13岁女孩寿头发旧俗仍沿袭。

(八)过生日

元荡村民每年逢生日,一般都要备以酒菜,合家欢庆,都有食面条的习惯,以表长寿。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国策后,提倡优生优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在家中受到全家人宠爱,地位明显提高。逢孩子生日,父母都会十分重视,为其举办生日仪式,买蛋糕,办酒菜,招待亲友及孩子的好友。21世纪起,元荡村民经济收入增加,家庭富裕起来,一些父母还会到饭店(酒家、宾馆)办生日酒席,全家人及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庆贺。亲朋好友均要送礼金和纪念品。

(九)大学酒

当子女高中毕业,高考后接到录取大学的通知书,是家中欢天喜地的大事。父母特别开心,会为孩子举办庆贺仪式。90年代起,家长会隆重前往饭店(酒家、宾馆)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及学校老师、孩子的同窗好友前来分享欢乐。席间,酒菜丰盛,觥筹交错,相送礼品,以表祝贺。特别是子女考上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时,家中还会举办谢师宴,答谢学校老师、领导栽培之恩。进入21世纪后,高校招生名额和录取率大增,办大学酒的人家更为普遍。

(十)开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元荡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其中一部分人经商,或利用集体企业转制的机遇自办企业。经商和办企业者常会举办开业仪式,期望能够生意兴隆、企业兴旺。开业选择吉日良辰,鸣放鞭炮。是日,亲朋好友前来庆贺,资助,以表深情厚谊。业主则盛情宴请宾客,用丰盛菜肴和高档烟酒答谢。90年代后期,开业的场面更为隆重,祝贺的宾客也越来越多,赠送的绸带挂满门口,花篮排列大道两旁,象征吉利的匾额及雕塑物品十分典雅,业主操办的酒宴更为丰盛,高举酒杯向一桌桌宾客敬酒,以表感谢。饭店(酒家、宾馆)门前的场地上,常常停满宾客驱车前来的轿车。     

(十一)认过房亲

认过房亲是一种认亲方式,盛传已久。旧时,村民认为此举可以减少孩子的疾病周折,免受灾难。相认以后,孩子要在过房爷、过房娘家连续吃满三年年夜饭,才算正式成为过房儿子(或女儿)。认亲以后,逢年过节或适逢婚嫁,要像亲戚一样热情往来。也有人家孩子病害、磨难特别多,常求神拜佛,便把孩子过房给菩萨,祈求保佑。农村中有不少人甚而随姓菩萨以表虔诚。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认过房亲的减少了,过房菩萨者绝迹。80年代后,攀认过房亲者又逐渐增多。